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,扎扎實實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、效率變革、動力變革。在此過程中,還要注重產業、區域等政策與就業政策協調聯動,加快培育就業新增長點,創造更多高質量的就業機會,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。
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。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,2023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為119.5,比上年增長19.5%。以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模式為主要內容的新動能繼續成長,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持續提升,網絡經濟保持較快發展,轉型升級成效明顯。
近期發布的另兩項數據,為觀察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一個更為直觀的視角。先看工業企業利潤。1月份至7月份,高技術制造業利潤同比增長12.8%,大幅高于規上工業平均水平9.2個百分點,對規上工業利潤增長的貢獻率近六成。再看制造業景氣度。8月份,在制造業PMI連續4個月處于榮枯線下方的情況下,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PMI分別比上月上升2.3個和1.7個百分點,重返擴張區間。新動能體現出較強韌性與活力,也為制造業的相對穩定運行提供了重要支撐。
從這幾組數據中可以看出,我國經濟動能轉換的態勢日漸顯著,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,新動能的支撐力持續增強?!吨泄仓醒腙P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》明確提出,要催生新產業、新模式、新動能,發展以高技術、高效能、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。當前,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、優化經濟結構、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,推動新舊動能實現平穩接續轉換,需要緊扣4個關鍵詞。
聚力創新。近年來,我國勞動力、土地等傳統優勢弱化,資源環境約束趨緊,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,外部環境不確定難預料成為常態。粗放擴張、人地失衡、舉債度日、破壞環境的老路不能再走,也走不通了。新舊動能轉換,是實現由要素投入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跨越,必須堅持聚焦科技創新,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,健全強化集成電路、工業母機、醫療裝備等重點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,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。同時,從制度上落實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,鼓勵企業加大長期科技創新投入。
深化改革。動能轉換之難,難在這一過程必然伴隨著對既有規則秩序和利益格局的改變,且入之愈深其進愈難。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是深化改革。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,完善有利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。暢通國民經濟循環,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,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。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,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。
促進融合。需要明確的是,不能將新舊動能轉換簡單理解為新舊產業轉換。規模大、體系全、競爭力較強,這是我國制造業體系的優勢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,傳統產業同樣也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,絕不能將其當成“低端產業”簡單退出。在培育壯大新興產業、有序布局未來產業的同時,要加快5G、工業互聯網、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應用,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,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,實現“老樹發新枝”。
貴在堅持。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當前經濟形勢時指出,“新舊動能轉換存在陣痛”。動能轉換之痛,痛在傳統動能逐漸弱化,而新動能的成長成熟需要時間,短期內尚難以完全彌補傳統動能下降的缺口,在這期間經濟增長難免有波動起伏,原本隱藏的各類風險也可能水落石出。這是一個充滿陣痛、十分艱難的過程,但不改革就是長痛,務必保持戰略定力,扎扎實實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、效率變革、動力變革。在此過程中,還要注重產業、區域等政策與就業政策協調聯動,加快培育數字經濟、銀發經濟等就業新增長點,創造更多高質量的就業機會,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。